在万众瞩目中,高考今日拉开帷幕。在交通建设的“考场”上,广西路建集团“铁军”队伍一直在以永远在路上的奋发姿态书写时代答卷。而这份考卷中,依托科技创新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则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题”。
在世界环境日宣传周,让我们一起审阅,广西路建集团承建的广西沥青路面大修应用复拌就地热再生技术中工程量最大的项目——S2201灵川至三塘高速公路大修项目(简称“灵三高速大修项目”)书写的高质量路面修复的绿色答卷。
S2201灵川至三塘高速公路大修项目(完工后)
灵川至三塘高速公路是S2201桂林绕城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段,于2008年建成通车。十余年来,因交通量与日俱增,且在荷载、雨水、光照等条件的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的老化程度逐渐加重,路面的疲劳破坏处于发育初期,进行相当规模和相当深度路段大修养护处治十分必要。
建设过程中,广西路建集团通过引进科技领先、生态环保的复拌就地热再生技术,于2021年1月完成70多万平方米沥青路面施工任务。实现原路面材料100%再利用,无废料,节省铣刨费用和运输、处理废料的成本,减少碳排放600吨;新添加的沥青混合料比传统工艺节约80%以上……一系列绿色环保工艺的有效落地让路面“旧貌换新颜”,平整、舒适、美观的“绿色”高速为司乘带来畅通舒适的出行环境,也桂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样本。
热再生施工现场
灵三高速大修项目全长41.711km,其中热再生部分施工宽度为7.9m,总面积占路面工程的84.2%。经过多年行车荷载作用,路面表面功能有一定程度下降,路表沥青老化较为严重。经多方研究探讨,项目决定采取4cm复拌就地热再生原路面上面层及铣刨加铺10cm、16cm改性沥青混凝土的修复方案。
施工前(左)、施工后(右)对比图
复拌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即对出现路病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利用就地热再生机组进行加热、翻松,通过添加特定比例的再生剂恢复已老化的沥青性能,同时根据原路面沥青混和料的油石比添加一定比例的热沥青,以改善原路面沥青混合料达到最佳油石比状态。随后,对原路面材料再生施工时添加一定比例的新沥青混合料,以优化原路面混合料的配合比,最后将复拌后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摊铺至路面,压实后使再生沥青混合料层与原路面中层热粘结成为整体板块。
采用复拌工艺施工后的路面平整,能够有效消除路面表层病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原路面的级配和油石比,恢复已老化的沥青性能和路面结构承载力,可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速度优势
复拌就地热再生技术工序简单,工艺流程紧凑,其施工效率高于传统铣刨重铺的施工方法,施工速度可达4-6m/min,设备独有的模块化组合结构保证了施工机组可在半小时之内快速组织施工,并能根据施工环境因素的变化灵活调整设备组合,满足施工的需要。项目59万平方米的复拌就地热再生施工从试验路开始摊铺到全部完成仅用时77天。
此外,就地热再生施工时可以只对病害车道进行维修,维修时也只需要封闭一个车道,其余车道可以正常开放交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路面维修施工给交通带来的干扰和影响。
摊铺施工现场
环保效益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调研,重点提到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工作。他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 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约定,是广西路建集团作为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地热再生工艺是循环链短,材料价值利用率高的施工工艺,一次性实现对路表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旧沥青路面再生。
HM16加热王加热路面
就地热再生技术实现了旧路面材料的100%原价值就地再生利用,一方面能够解决传统维修沥青路面的方法带来的大量废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了人类生存的环境,符合世界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另一方面节约了沥青和砂石材料,减少了道路建设对材料的需要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沥青和砂石材料供求紧张的状态,减缓使用新石料、开采矿石造成的森林植被减少等环境问题。
灵三高速大修项目约节省骨料42480吨,节省沥青2124吨,减少废料56640吨,减少碳排放600吨,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质量效益
就地热再生技术施工从材料和结构两个方面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施工中,项目采用间歇式加热技术对路面进行加热,保证了施工温度和施工深度,从而保证能够采用疏松耙的方式对路面进行翻松,不打碎原路面骨料,实现了再生后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可控;此外,项目采用盘式撒布技术对再生剂、热沥青等外加剂进行均匀喷洒,现场喷洒量为电脑自动控制,从再生混合料的均匀性方面保证了施工质量。
RM6800翻松、添加再生剂
经济效益
广西路建集团通过对灵三高速公路采取复拌加铺型就地热再生工艺的改造,增强项目绿色、环保、科技、高效的道路养护技术实力,对改善沿线民众的行车条件,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及运输效率,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